廣州街上的老房子綿延好長一條~
幾乎都是兩層樓的紅磚建築…保留了清朝&日治時期的建築特色
從這邊看過去「拱圈騎樓」的特色一覽無遺~很寬的亭仔腳空間
現在也都規劃成展間…還取了個很可愛的名字「會說故事的房子」~說的是老街的故事
透過很多互動式的遊戲設計讓人更了解這個擁有繁華過往的所在
把明信片投進郵筒裡…
地上就會出現投影~這排打通的房子看來有很多故事能說
"回到一百年前的淡水河,讓我們一起出發吧!"
艋舺周邊的古蹟~把騎著腳踏車的阿公移到古蹟上…旁邊的螢幕就會出現影片介紹
剝皮寮為啥叫做剝皮寮呢?!好幾種說法…
剝樹皮~
"艋舺料館為淡水河上游木材集散中心,艋舺泉郊的出口物品中亦有木材,且福州杉亦曾運至艋舺,因此推論杉木經海運由福建至艋舺,堆放在料館口淡水河沿岸,再利用獸力將木材拖運至北皮藔街剝皮。"
閩南發音的「北皮」~
"日文的「福皮藔」發音為「ふくひりょう」,而「福地藔」為「ふくちりょう」,「北皮藔」則是「ほくひりょう」,其中福( fuku )與北( hoku )、皮( hi )與地( chi )的發音相近,因而推論「北皮藔」的名稱來自於「福皮藔」閩南語念法的轉換,而「剝皮寮」的名稱則來自於相類似的「北皮藔」閩南語發音。"
剝獸皮~
"艋舺有北皮寮(藔)街,又稱剝皮寮街,北皮寮(藔)後有一池,應是殺牲製革所在,所製成品不外手皮箱、枕、鼓。」加上艋舺土治後街旁之泮牛池,主要為殺牛製革所在,因此有「剝皮」是指「剝獸皮」的說法。"
台北市一些古地名~干豆門、江頭是哪兒呀?就是關渡…
剝皮寮在各個時期的地名…用顏色配對~
古早厝的臉拼圖~各地老街有不同的建築風格…剝皮寮、迪化街、三峽、大溪
建築的生活智慧…為了因應各種地形及氣候環境有不同的建築特色~
立體模型組合…能搭出建築的主體結構
每棟建築中間相通~一間接著一間的展間相連
還有個轉輪記錄了阿公阿嬤一天的生活作息…澡堂泡澡、喝老人茶、唱唱卡拉OK
泡泡茶、聽聽收音機~好古老的radio
好大一台三輪車…可以坐上去體驗~
書的裝訂方法~六個步驟就能裝訂好一本書了…古代的線裝書本
私塾入學儀式~奉上束脩、敬茶、拜孔子像…
私塾與小學的一天有啥不同呢?!
高中狀元遊街一番…可以把臉塞進去照張相
手搖動畫講述古代考取功名的各個階段
來到室外也有擺設…早年的童玩~釣玻璃瓶、打彈珠…
用塑膠可樂罐玩大富翁…
二樓也有展間…「剝皮寮的記憶相本」~從前、變裝、重生
玻璃窗上貼了透明貼紙…有點彩繪玻璃的感覺~透過窗戶還能看到真實的街景…
教室耶!!好遙遠的記憶…那個灰色小女孩立牌有點嚇人~
小時候一直學不會的算盤~都是在心裡心算完再撥珠子…
滾筒上有體操動作~轉快點應該就成了動畫了吧?!
對面就是老松國小…也是很有年代的
"民前16年5月 創立於艋舺學海書院,校名為「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」"
平常到萬華~就是到龍山寺拜拜、華西街夜市逛逛…
第一次往廣州街走進來…
一走過85度C看到的廣州街~好多老房子、老店、老人…
一種隔離了外界繁華的寂靜充斥四周…
如果不是透過照片&文獻記載~很難想像這裡當年的盛況
老街老故事…細細品味~一定有更令人驚喜的地方